其他
能源转型:从技术和经济角度上讲不是问题,难就难在政治上
@jacquelinegodany, © unsplash.com
采写:奥利弗·盖尔(Oliver Geyer)
Fluter:您首先是从经济角度来考察气候变迁这个议题的,气候变迁会让我们付出哪些代价?
克劳迪亚·凯姆弗尔特:很遗憾,气候变迁是没法用价格来衡量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它造成的后果来粗略地加以估算,这些后果包括全球气温明显升高,暴雨、洪灾等极端天气灾害更加频繁、强度更大,从而对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了更大的破坏;干旱导致粮食歉收,如此等等。因此许多气候专家推测,如果气候变迁的势头得不到有效遏制的话,那么到本世纪末,它所造成的损失将会高达全世界国民经济总值的10%。
尽管如此,您还是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做《另一种气候前景:用创新打消沮丧》(Die andere Klima-Zukunft – Innovation statt Depression),如今十年过去了,您的态度还是这么乐观吗?
当然。尽管这十年时间很漫长,其中也有各种曲折和反复,但有一点却显现得越来越清楚,那就是以绿色科技为导向的能源转型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创造出大量与未来发展潮流相适应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市场。在过去十年当中,替代性能源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开发,成本正变得越来越低,而且幸运的是我们在政治方面也取得了很多进步:全球气候会议上通过了旨在推进环保事业的国际公约,其中涉及政策措施方面的整体性调整,也就是说不仅仅涉及能源转型,同时还涉及交通、农业、建筑物隔热等各个行业和领域的转型。
既然一切都再清楚不过,为什么能源转型会遭遇这么多的阻力和怀疑呢?甚至有人对人类活动究竟能否引起气候变迁持怀疑态度。
有很多活动家在散布错误信息方面特别在行,社交媒体的运用更使这种风头愈演愈烈,因为很多人就是希望把这个世界看得越简单越好。这背后往往隐藏着一只看不见的手,那就是煤炭和油气生产企业的利益,这些企业由于自身的发展模式在不断萎缩所以要想尽一切办法进行补救,其手段便是通过金钱来对政府施加影响,大搞公关。这么做的同时他们还会给自己披上一层科学的外衣,但事实上他们却只是在散布一些背后由利益操纵的神话。社会,媒体和政府,我们所有人都必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学习如何区分良莠。在眼下的美国,你可以看到错漏百出的阴谋论是如何劣币驱逐良币,成功地压制有充分依据的事实真相的。
@matteocatanese, © unsplash.com
甚至在学术界人们还对气候变迁存在争议?
当然存在争议,争论是学术研究的本质。但我们所争论的问题仅仅在于,气候变迁究竟会带来哪些具体的影响,毕竟这涉及的是对一种长期效应的模拟。从根本上讲科学家对气候变迁这个事实并没有争议,人为因素造成的气候变迁97%是确定存在的,有些人要求给出百分之百的确定性,好的我可以证明给你看,但问题是谁会愿意冒险去坐一架失事率是97%的飞机呢?
您是煤炭退出委员会的顾问,您所在的委员会为德国淘汰煤电产能制定出了一套折衷方案,其中要求2038年关闭最后一家煤电企业,由政府出资对经营者进行补偿,并为产煤区的结构转型提供援助。对一个担心自己丢了饭碗的矿工您有什么话要说?
这恰恰是委员会所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在制定方案时兼顾到了淘汰煤电所直接涉及的人员的困难和处境,并做出了为产煤区提供结构性援助的规定,以此来化解可能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这些人在过去做的是非常有价值的工作,在未来也同样可以,二十年时间足够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年龄来开辟新的职业前景。但如果一个人死抱住过去不放的话就危险了,那么在未来某一天他的日子恐怕会很不好过。
从新的市场和技术当中受益的只有工业国家吗?发展中国家情况如何?
恰恰是在发展中国家蕴藏着巨大的机遇,以太阳能为例,它作为一种分散型的供电方式尤其适合那些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实现供电的地区。对这些国家和地区来说最大的益处则是,通往绿色能源的道路同时也是一条通往更多参与、更多民主和富裕的道路。
听上去很不错,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却更多地被看作是气候变迁的输家。
注意,气候变迁和气候保护不是一回事!说到气候变迁,事实上有许多国家都受到了这方面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在非洲,那里有大片土地由于极端的干旱和酷热而变成了无人区。而像德国这样的工业国家在应对极端天气灾害方面已经做得越来越好,所以我们有义务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援助。相反,在气候保护方面我认为所有的国家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机遇。
如果用全球视角来看待气候变迁的话,我们会发现这其中还存在一个所谓的“搭便车”问题:一方面,当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碳排放协议时所有的国家都会从中受益;但另一方面,单个国家如果不顾碳排放限制一味追求提升本国经济的话,它仍然会从中受益,这个矛盾该如何解决?
您显然很相信市场的力量。
事实上今天的市场已经发育到这样一种程度,那就是气候保护已经从根本上成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但在这之前我们也投入了二十年时间,以便在政治层面为此创造必要和基本的条件。德国政府在扶持替代性能源发展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这才使得绿色能源在市场上有了更多的竞争力。
但德国也并没能实现原先制定的到2020年将碳排放降低40%的目标,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德国的气候保护政策失败了?
“失败”是个错误的用词。这方面的工作虽然艰巨但还是在一步步推进,我们在推广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现在还推出了煤电折衷方案,接下来就是必须让其余的经济领域也实现零排放的指标。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2030年的目标也就是温室气体排放相比1990年至少降低55%是有望实现的。在气候保护方面民众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且有越来越多的社区和公共机构在积极运用替代性能源,所以我对这方面的前景还是很乐观的。征收二氧化碳税可以说是另外一项重要举措,但与此同时也必须注意到对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比如像人们在法国“黄马甲”运动(始于2018年11月17日,是法国巴黎50年来最大的骚乱,起因为抗议政府加征燃油税。首日逾28万人参与,持续多日,重创法国经济)中看到的那样。这方面需要采取一些明智的办法来加以平衡。
另一方面,今天的电价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两倍,而且这还是在可再生能源正变得越来越便宜的情况下。可再生能源附加费是除发电补贴外推高电价的一个主要因素,目前在电价中的占比为23.6%。
且慢,这样一来您恰恰就掉进那些支持矿石燃料的院外游说人士挖好的坑里了!电价上涨的原因并不在于可再生能源,因为可再生能源越来越便宜了——而在于被降低的那部分成本并没能惠及消费者;比这更糟糕的是可再生能源拉低了电力的股价。但人们看不到这一点,因为当股价下跌时EEG附加费(EEG为“可再生能源法案”的缩写)会自动上浮,这是政府想要的。
股价越低,EEG附加费越高。导致电力附加费暴增的因素包括弃煤补贴,电网经营者的预期利润以及其他一些对传统能源产业的补偿措施。只是这方面没有被报道而已,对于一些人来说,故意抹黑可再生能源,用它来作为所谓电价飙升的替罪羊再简单不过了。能源转型从技术和经济角度上讲并不是问题,难就难在政治上:想要它的人自会千方百计寻找出路,不想要的人则会推三阻四搬出各种理由。
也有一些专家对可再生能源的供电可靠性提出了质疑。最近有报道说,新能源企业不得不暂时关停设备,因为它们的产出率要低于预期。
这也是游说人士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套说辞,可再生能源在这里又一次充当了替罪羊。可再生能源是绝对能够保障的。当然了不可能天天都是阳光灿烂的天气,风也不是天天刮。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一套组合拳,有时候这种能源产出多一些,有时候那种多一些,你必须把它们巧妙结合起来,也就是采用一种分散,智能和灵活的方式。所谓虚拟电厂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在未来会起到重要作用的还包括蓄电池。能源转型并不会对供电可靠性造成威胁,相反,使其受到威胁是那些鼓吹矿石燃料的院外游说人士,是他们在阻挠解决方案的提出,给有利于建设虚拟电厂的制度框架设置障碍。
您是如何看待“反弹效应”的呢?因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消费在总体上呈增长趋势,这往往使得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取得的成果前功尽弃。
这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众所周知,德国制造的汽车发动机在最近几年中能效越来越高,但同时制造商们也在更多地生产大型和重型车辆。为了在提高能效的同时对遏止消费也起到一定作用,德国政府需要采取更多的手段,比如提高柴油税,规定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加强公共交通系统,采用碳定价机制,还有车辆限速等等。
公民以及众多的企业和机构会不会认为这些措施不切实际?
我不喜欢那种关于要不要放弃享受来换取低碳生活的讨论。我们不应当总是抱怨说过去的东西怎么全都行不通了,相反我们应当感到高兴,因为气候保护让世界更美好。气候保护是一件快乐的事,可持续型消费实现起来其实很简单。
遗憾的是据统计,对气候变迁负主要责任的恰恰是高收入家庭。与此同时最容易做出改变的也是这个群体,人们当然必须反思自己的消费习惯,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观念问题。
您自己为气候保护做了些什么,又从中得到了哪些乐趣?
对我来说气候保护是一种生活态度。环保是一种健康且省钱的生活方式,我个人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得还可以,我骑自行车,购买本地产品,一般在消费时都会注重环保低碳原则。遗憾的是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不得不世界各地到处跑。为了至少对个人造成的碳排放做出补偿,我会给一些国际性的环保项目捐款,比如造林工程等等。
宏观的经济政治结构仍然对气候保护构成了一种阻力,您会不会因此而感到绝望?
不,在从事研究二十五年之后我明白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个道理。看到世界各地的青年投入到声势浩大的环保运动中尤其让我感到鼓舞,我们需要这种自下而上的压力。
原标题:《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受访者:克劳迪亚·凯姆弗尔特(Claudia Kemfert),德国经济研究所能源、交通与环保部负责人。本文转载自fluter.de,2019年翻译:史竞舟
更多精彩